這裡紀錄了大學時期的google search作業、研究所時期上數位內容行銷課程的演講心得,以及偽solo族的台北旅遊趴趴走文章...構築了我這些年的生活。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手機遊戲開發與銷售」演講心得
「老貓的數位出版之路」演講心得
「老貓的數位出版之路」演講心得
演講者:陳穎青(貓頭鷹出版社社長暨老貓學出版部落格格主)
演講時間:2010.06.04 (五) 13:00-16:00
演講地點:教育學院大樓301
(本周因公假前往新加坡參加研討會,因此以主題及講義撰寫相關議題之心得)
本場演講的主題為「出版業面對的數位衝擊」。顧名思義,傳統的出版業在數位化的這幾年來的確遇到了不少的改變。隨著Amazon Kindle、Apple Ipad等電子書閱讀器的研發與普及,以及網路資訊時代現今使用者檢索資訊的方式幾乎都是透過網路而非紙本,出版業開始漸漸被懷疑是否有一天會完全被數位時代的潮流給淹沒。演講者先透過一些數據讓我們知道目前的出版現況,包含報業的漸漸衰微、音樂產業也因下載盜版太過於便利而下滑…種種跡象似乎都指向了出版業似乎已經漸漸走向了黃昏,縱使大多數人目前還是習慣看紙張,但是不能否認的,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漸漸地改變他們的「習慣」,往數位閱讀的腳步邁進。
就如同圖書館業從好幾年前就開始爭論著無紙圖書館的可能性,是否有一天虛擬圖書館會取代現在的圖書館角色?數位化既然是趨勢,出版業應該如何因應這種無法抵擋的趨勢呢?上學期因為修課關係,有前往幾間印刷廠參訪,包含中央印製廠、中華彩印、沈氏印刷、永豐餘印刷等印刷公司,了解面對此數位匯流狀態,與紙本產業最息息相關的印刷產業是如何看待,其實在參訪的過程當中,發現印刷廠已經不僅僅承接如書籍或是宣傳品等大量印刷的case,就連個人的照片冊印刷、單份之作品集或者論文都可以在印刷廠做精美的小量印刷,印刷廠之負責人也表示印刷產業已經不像是以往傳統印刷業的角色,而已經為服務業的一環,客製化、重視效率以及客戶隱私保密,唯有以客為本,加上優良的技術才可以永續經營。而這也正好對應到本場演講人所講到的重要觀念:「從服務供應商之角度來看待產業」。使用者對於紙本不可取代的需求是什麼?而什麼樣的服務才是唯有出版產業才可以提供給使用者的?這都是出版產業應該仔細思考並且重新定義的問題。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老東西、新感動:故宮數位行銷經驗談」演講心得
「老東西、新感動:故宮數位行銷經驗談」演講心得
演講者:郭鎮武(故宮博物院行銷科長)
演講時間:2010.05.28 (五) 13:00-16:00
演講地點:教育學院大樓105
數位內容行銷課程本次請到的是故宮博物院行銷科長郭鎮武先生,來跟大家分享故宮數位行銷的經驗,而這也是我本次課程中非常期待的一場演講。以往對這些「老東西」不太感興趣的我,在最近這幾年來也深深愛上了老東西所帶來的新感動,這幾年來走過了許多台北的古蹟、小巷弄,發現每一棟老建築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都成為了舊物最珍貴的價值。而進研究所後,跟著指導教授的國科會計畫「李天祿珍貴文物與影音資料數位典藏計畫」,更是藉此認識不同的台灣傳統文化之美,並開心自己也成為發展台灣傳統文創產業的一份子。故宮博物院為國家級的大型博物館,從1925年成立於北京再輾轉遷移到台灣,因此擁有非常眾多的藏品。而這些珍貴的藏品所衍生出來的珍貴圖像都成為了文化創意產業中最珍貴的資產。
數位典藏除了擁有保存的目的以外,其開放給網路使用者近用的精神也是很珍貴的。數位典藏所產製出來的數位內容,運用在教育以及文化精神傳遞上面,都可以讓更多人就算沒辦法實地走訪博物館,在網路上就可以看到典藏品的資訊。故宮可以算是台灣數位典藏的龍頭,將收藏之文化資產透過數位科技的運用,建立起普世分享的管道。郭鎮武先生在演講中也提到了有關藝術授權的問題。授權不管是對於數位典藏或是後續的行銷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像很多博物館賣店的文化產品,都是要先經過典藏品授權的行為才可以作後續商品的發展,而博物館內的賣店或是特展外的紀念品區常常是博物館營收的大宗,有時甚至比門票的收益來得更多。另外在數位典藏方面,明確而授權也避免了日後所產生的問題,因此了解藝術授權的機制是非常重要的,而主講人也跟我們分享的曾經有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故宮賤賣國寶事件,這也證明了授權以及將授權機制法制化的重要性。
「數位內容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演講心得
演講者:陳信良 教授 (Indiana University, SLIS)
演講時間:2010.05.20 (四) 12:00-14:00
演講地點:教育學院大樓301
有別於之前幾場演講主要分享產業的案例,身為美國Indiana大學圖書資訊系教授的陳信良教授以學術研究的角度帶我們認識數位內容研究的領域與方法。對於以文化創意產業與數位內容產業做為研究方向的我,對於這場演講抱持著期待的心理,希望可以從中釐清自己進研究所以來一直對於主題的迷網與疑惑。陳信良教授首先介紹了數位內容產業的領域範圍,其實國內對於數位內容產業的定義同樣相當廣泛,凡運用資訊科技來製作數位化產品與服務的產業,包含數位遊戲、電腦動畫、數位學習、數位影音、行動內容、網路服務、內容軟體與數位出版典藏等,都可以稱之為數位內容產業的範圍,政府對於數位內容產業一直以來也為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之一,例如兩兆雙星計畫的雙星就是政府希望推動數位內容與生物技術產業成為我國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明星產業。而陳教授也列舉了數位內容產業可以研究的問題有包含了認知、創造與維護、內容發覺、內容分享、內容管理、內容保存、傳遞、使用者研究與經驗以及公用數位空間等等。在進行數位內容的研究跟其他研究一樣,首先最重要的是確定自己的研究範圍,知識的領域是無限大的,但是研究的主題應該是有範圍,並且是擁有明確的研究限制與對於所研究的內容是有操作性定義的。因此,選定想要研究的主題,不管是對於任何研究都是關鍵重要的一環。
再者,就要了解自己對於研究本身的理論或主題有怎樣的認知,以及想要從研究中解答什麼問題,這就很像是論文第一章研究背景與動機,以及擬定研究目的與研究主題的部分。最後在思考研究主題的時候也必須先思考所提出的問題要以何種方式尋找解答,在學術研究中有眾多的研究方法,有些是量化、有些是質化,當然也有質量並行的方法,一直以來質化量化兩派研究方法就好像對立的兩端,質化研究者批評量化研究者不夠深入,量化研究者也感覺質化研究者容易淪為自說自話。以我的看法而言,研究方法沒有分好或不好,只有分適合不適合,只要選定對於你的研究問題可以得到最符合邏輯與最適合解答的研究方法,對於你的研究而言就是好的研究方法。
「顛覆傳統行銷經驗─社群媒體如何影響數位行銷」演講心得
「顛覆傳統行銷經驗─社群媒體如何影響數位行銷」演講心得
演講者:周允玉Edith (知世網絡傳播行銷企劃副總監)
演講時間:2010.05.14 (五) 14:00-16:00
演講地點:教育學院大樓301
社群媒體在這一年來的確是顛覆了傳統行銷經驗,並且影響了網路行銷的策略。但影響的程度為何?又是如何影響,產生了怎麼樣的改變呢?知世網絡的傳播行銷企劃副總監Edith以她這一年來實際的經驗與大家分享。社群的概念其實從很早以前在網路時代就已經成型,在學生間風靡至今的BBS電子佈告欄提供了多種類型的看板與個人看板,滿足了各個不同喜好的社群的選擇。在台灣,學生族群最大的電子佈告欄PPT在學生族群間每天都有近十二萬的網友在上面活動,成為了台灣獨有的網路現象。但直到2000年Blog興起,一直到去年Facebook在台灣一舉爆紅,更是將網路社群媒體的特性發揮到淋漓盡致。
Facebook在這幾個月來出現特殊性質的粉絲團。一開始的粉絲團主要是以藝人或公司組織所組成的為主,而這幾個月來漸漸出現一些服務性質(例如告解團)、知識分享性質(例如語言學習)以及行為態度性質的粉絲社團。每個人在Facebook所加入的粉絲團好像代表著每個人的想法與態度,也滿足了人們群聚以及希望他人了解的欲望,除了為社團溝通的平台,也變成了實現自我揭露的平台,我認為這是粉絲團功能與之前不太相同的地方。
另外,Edith也有與我們分享一些實際在職場上面所遇到的客戶案例,例如很多客戶劈頭就要成立粉絲團,卻對建立粉絲團的目的與粉絲團的特性完全不了解。Edith說,目的是做行銷一切的開始,對於行銷的對象與目的都應該先進行全面的分析再進行規劃,而不是盲從的看現在流行什麼就想要追隨什麼,就算擁有流行吸引人的行銷策略,倘若產品的target沒有辦法接收到,就不能算是好的行銷。以Facebook的粉絲團來說,如果今天想要行銷商品的消費者大多是沒有接觸電腦,更沒有在使用Facebook的消費者,在上面建立粉絲團、舉辦行銷活動,也沒有辦法得到極高的成效。
「口碑行銷 透過社交媒體經營口碑」演講心得
「口碑行銷 透過社交媒體經營口碑」演講心得
演講者:李全興 (Yahoo!奇摩社群發展部資深經理)
演講時間:2010.05.07 (五) 14:00-16:00
演講地點:教育學院大樓301
Yahoo!奇摩社群經理「老查」李全興留著一叢率性的鬍子,以十足創意人的模樣來告訴大家社群加網路為我們帶來怎樣的美麗新世界。社群媒體在這一年來快速成長,從一開始的微網誌,到已經紅了將近一年的Facebook,這幾年來使用者的網路使用型態用超乎想像的速度及速的改變當中,在Web2.0開始的時代,我們偶爾寫寫俗稱「肚臍眼文學」的網誌自說自話、上傳照片與朋友分享,直到現在Web2.0的「分享」特性更是發揮到了極致,更即時與群體的互動關係也讓網路行銷邁向一個新的紀元。透過社群的概念,影響力已經從個人變成了群體,誰能掌握社群,善用社群的經營特性就可以在這個虛擬世界中成功經營個人口碑與品牌。
而網路社群有些怎樣的特性呢?老查指出,抓住六大特性成為成功經營社群的關鍵因素,社群重視表現、分享、創作、互動、溝通以及最重要的一點,十分在乎人氣。人氣幾乎成為了評鑑一個社群成功與否的指標。接著老查也介紹了現今社群工具的鐵三角組合,分別是部落格、微網誌以及如facebook的social network services。這三種平台的調性不同,在經營時也應該針對其不同的平台特性運用不同的策略。在Yahoo!4A網路行銷比賽時,我們這一組也有利用到老查所說的「鐵三角」進行行銷策略之規畫,所以對於老查講述這個部份的時候更有感觸。部落格行銷是以文為本為主,因為可以容納的字數較多,所以應該往提供資訊、知識性的文章為主。在進行部落格行銷之前也應該要明確的定義部落格的定位,包山包海、什麼內容都寫的部落格往往讓人有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也沒有辦法增加自己專業達人的氛圍。
另外,在4A網路行銷比賽中,我們這組將微網誌定位為即時客服平台,在本場演講中,老查以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作為背景,告訴大家微網誌滿足了人的社交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以我個人使用plurk的經驗而言,我認為plurk是一個完全沒有壓力的聊天平台,在寫部落格文章的時候就算只是無意義的murmur,也是需要經過思考排序成一篇文章的形式,噗浪完全是「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想怎麼回應就怎麼回應」,舉例而言,有時候可能寫只是寫一句「天氣好熱」,底下就會有來自台灣各地的朋友回覆「台南也好熱」、「我在冷氣房不熱」等等,而我想這是網誌所做不到的。而Facebook則是除了結合了微網誌與網誌的功能以外,最重要的是其「粉絲團」,在這幾個月來Facebook出現了越來越多很饒口、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粉絲團,例如「我一整個下午都不知道在幹麼」等,使用者會透過粉絲團來讓他的朋友了解他的想法、近況、態度,而這些擁有相同態度的人聚集在一起,又形成了更頻繁的分享與行銷的契機,這些都是在網路行銷中重要的趨勢。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服務體驗工程與使用者洞察研究」演講心得
「服務體驗工程與使用者洞察研究」演講心得
演講者:黃宣龍(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體驗服務工程專業服務組副組長)
演講時間:2010.04.30(五) 13:00-16:00
演講地點:教育學院大樓301
「與其問使用者想要什麼,不如觀察現況找改進的地方」,主講人黃宣龍在本場「服務體驗工程與使用者洞察研究中」告訴大家這個觀念。在台灣,服務業附加產值已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約七成左右,顯示服務相關產業對於台灣而言為相當重要的產業。而現在的趨勢顯示,只要跟「人」有關、有接觸到人的所有產業其實都應該透過服務業的包裝。舉例而言,醫療產業可以是醫療健康服務業、圖書館也可以算是一種資訊服務業,因此,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成為在設計服務與產品時非常重要的一環。
但使用者的需求應該要如何得知呢?通常會透過思考與調查研究的方式,但這兩個方式都有其盲點存在。黃宣龍指出,透過思考的方式有可能會進入一種「同理心的斷層(empathy gap)」,因為在專業的訓練過程中,你的思想可能已經不等於普羅大眾消費者的思想,就以新科技產業而言,也許你認為十分簡單操作的動作,對於消費者而言並不是這麼的平易近人。因此另一種方式就要透過調查研究的方法,用實際與使用者接觸的方式來了解他們的需求,但這又會碰到另外一個問題,「使用者講得跟實際做的是否一樣?」,妥協型的使用者縱使有遇到使用上的不順遂,但仍有可能透過找到替代方案、或者接受這個不便,導致說不清真正的需求為何。亦或,你所找到的使用者根本不是真正的使用者,這些因素都是在了解使用者需求中所會面臨到的絆腳石。
因此黃宣龍在演講中也揭示了「使用者洞察」的重要性,使用者洞察不是去思考、去詢問使用者需要什麼,而是用眼睛觀察,用心體會使用者真正的需求。那麼該如何進行使用者洞察呢?最首要的是要先找到產品真正的使用者,再來必須注重的是使用者的行為與理由,而非意見,並且重要的是掌握「情境脈絡」的力量,意即回到使用者使用產品的情境,以得到更真實的資料。透過理性分析與感性體會,了解使用者的心智模型,才可以設計出符合需求的服務與產品。在這個創意與服務並重的時代,每個人的確都必須具備「idea wallet」以及「bug list」,透過用心與細心觀察來蒐集身邊所有大大小小的議題,透過觀察與修正讓服務與產品變得更加完善。
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
SEO Sharing 演講心得報告
SEO Sharing演講心得
演講時間:2010.04.09
演講地點:教育學院大樓105
數位內容行銷研究課程請到了圖資所的學姐為大家介紹SEO搜尋引擎優化的相關知識。學姐一開始是在Yahoo奇摩公司從事搜尋引擎分類相關的工作,而最近轉職到房屋仲介公司幫房屋仲介進行搜尋引擎優化。搜尋引擎是每個電腦使用者每天幾乎都會用到的功能,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重視SEO的重要性,畢竟搜尋引擎排序的越前面,使用者可以點擊到網站的機率也相對的增加,於是SEO成為了除了購買關鍵字廣告以外,讓自然搜索的排序可以在前面的重要方法。但SEO到底該如何實現呢?首先我們必須要了解搜尋引擎排序的依據為何,根據我先前的了解,google搜尋引擎是透過一種叫做page rank分數進行排序,page rank有1-10分,分數越高,搜尋的結果就會出現在越前面,而能夠達到page rank分數提高的方法大概有分網站內部連結性跟外部連結性之分,內部連結性意指網網互連的程度,如果網站內有提供很多連結讓網站內網頁與網頁之間有很多路徑可以到達的話,就可以稱為內部連結性高。另外外部連結性指得是其他網站連結到你網站的程度,如果有很多相關的網站都有提供推薦網站連結連到你的網站時,外部連結性可以使得page rank的分數提高,因而提高自然排序時網站在搜尋引擎的位置。
另外學姐也跟我們介紹了現在SEO的市場現況與一些方法,其中我認為很有趣的是學姐在講到SEO有分為「黑帽」跟「白帽」,黑帽的SEO會透過一些方式讓業者的網站排序突然變很前面,像是透過許多相關網站的互聯、在部落格或者是論壇當中群發,或者利用與背景同色的關鍵字隱密字來達到優化的效果,這些效果可以在短期內讓自然檢索的排名達到很前面的位置,但是當你一停止付費給黑帽SEO公司,你的外部連結將會全部被抽掉,自然排序也會頓時銳減,讓使用者不得不持續得跟黑帽公司進行合作。另外白帽SEO則是紮紮實實的從改善網站體質做起,雖然可能無法立即見效,但是透過改善體質的方法才是SEO可以長久優化之道。例如說將網站做成全flash的網站雖然可以增加網站的美觀度,但因為搜尋引擎機器人完全無法讀取到網站內的字元,所以可能會成為搜尋引擎在檢索時的困難處,這些都是在設計網站中非常需要注意的元素。
通常我們會想要製作設計一個網站,大多都是想要透過網際網路的無國界、無邊界性讓我們的資訊可以傳遞到更遠的地方。所以如何讓網站既具有美觀更可以讓搜尋引擎在排序當中可以更前面,就成為了網路行銷者很重要的課題。在這個Web2.0的時代,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使用者可以產生出來的內容成為了網路世界非常重要的分享與共創資訊,我們必須要掌握這些內容,並且結合搜尋引擎優化,以圖書館的觀點而言,才不會讓資訊不至於「雖存猶亡」!畢竟,可以檢索、查詢到的資訊,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資訊。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數位內容行銷研究課程心得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98年度成果展
觀展心得
圖傳碩一 698720145 黃子芸
※展覽地點:科技大樓一樓展示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06號)
※觀展時間:2010.03.16 15:30-17:00
※觀展心得: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Diigo test
-
-
- - post by simpledrin
- - post by simpledrin
- 布袋戲在台灣發展過程中,李天祿可說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傳統民族藝術的領域中,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李天祿先生對民族藝術的貢獻無庸置疑,但身後所遺留下來的豐富文化資產,大多年代久遠,一般保存方法無法避免斑駁、朽損,隨著時間而凋零。數位化是保留文化資產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將李天祿先生所遺留下來的珍貴影像與文物作結構性的數位化,建立一個專屬李天祿先生的國家級數位典藏網站,並將數位化的藏品置入數位典藏聯合目錄是刻不容緩的,這不但是為了保存一項重要的台灣文化資產記錄與文物,更是一項文化傳承。
-
Posted from Diigo. The rest of my favorite links ar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