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體驗工程與使用者洞察研究」演講心得
演講者:黃宣龍(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體驗服務工程專業服務組副組長)
演講時間:2010.04.30(五) 13:00-16:00
演講地點:教育學院大樓301
「與其問使用者想要什麼,不如觀察現況找改進的地方」,主講人黃宣龍在本場「服務體驗工程與使用者洞察研究中」告訴大家這個觀念。在台灣,服務業附加產值已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約七成左右,顯示服務相關產業對於台灣而言為相當重要的產業。而現在的趨勢顯示,只要跟「人」有關、有接觸到人的所有產業其實都應該透過服務業的包裝。舉例而言,醫療產業可以是醫療健康服務業、圖書館也可以算是一種資訊服務業,因此,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成為在設計服務與產品時非常重要的一環。
但使用者的需求應該要如何得知呢?通常會透過思考與調查研究的方式,但這兩個方式都有其盲點存在。黃宣龍指出,透過思考的方式有可能會進入一種「同理心的斷層(empathy gap)」,因為在專業的訓練過程中,你的思想可能已經不等於普羅大眾消費者的思想,就以新科技產業而言,也許你認為十分簡單操作的動作,對於消費者而言並不是這麼的平易近人。因此另一種方式就要透過調查研究的方法,用實際與使用者接觸的方式來了解他們的需求,但這又會碰到另外一個問題,「使用者講得跟實際做的是否一樣?」,妥協型的使用者縱使有遇到使用上的不順遂,但仍有可能透過找到替代方案、或者接受這個不便,導致說不清真正的需求為何。亦或,你所找到的使用者根本不是真正的使用者,這些因素都是在了解使用者需求中所會面臨到的絆腳石。
因此黃宣龍在演講中也揭示了「使用者洞察」的重要性,使用者洞察不是去思考、去詢問使用者需要什麼,而是用眼睛觀察,用心體會使用者真正的需求。那麼該如何進行使用者洞察呢?最首要的是要先找到產品真正的使用者,再來必須注重的是使用者的行為與理由,而非意見,並且重要的是掌握「情境脈絡」的力量,意即回到使用者使用產品的情境,以得到更真實的資料。透過理性分析與感性體會,了解使用者的心智模型,才可以設計出符合需求的服務與產品。在這個創意與服務並重的時代,每個人的確都必須具備「idea wallet」以及「bug list」,透過用心與細心觀察來蒐集身邊所有大大小小的議題,透過觀察與修正讓服務與產品變得更加完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